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那么上师大的“国际关系”究竟是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18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学校现有各类研究生近9000人。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国际关系硕士专业现有导师3名,其中3名为正式导师(朱新光、赵银亮、倪稼民)。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研究、当代东欧中亚国际关系等。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在于,一是将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体系、政治格局和政治秩序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完整显现全球范围内国际关系的全貌,并且抓住国家权益这个纽带,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联结为一体,揭示其本质,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二是注重研究中国周边国家在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的一般规律,建构地区特色的政治模式。同时,重视研究中亚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伊斯兰化问题、中亚伊斯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本专业的研究成果:近5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6部。其中,在权威期刊发表的作品有:朱新光的“可控民主:中亚民主化道路的理性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中亚软实力探略”(《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东亚公共卫生合作机制探略”(《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6期)、“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现象刍议”(《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赵银亮的“构建地区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的社会化实践”(《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东南亚的安全和外交——东盟方式的转型”(《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当代亚太》2006年第11期);出版著作有:朱新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英国对中亚的外交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等。
本专业的在研项目:《东盟的立宪主义》(赵银亮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07年度)、《中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研究》(朱新光主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07年度)、《中亚软实力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朱新光主持,上海教委立项课题2007年度)。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有第一外国语、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学理论前沿、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国际关系经济学、全球化问题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等,选修课程有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科研规划与方法、本院其他硕士点相关课程等。
本专业的就业去向:培养对政治学原理和国际关系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其中有关研究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有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能够适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之研究和教学,或从事党政管理、社区管理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上就是《上师大的“国际关系”究竟是考什么呢?》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的相关信息,请关注考研招生网,祝大家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