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简称“上海美术学院”或“上海美院”,是上海大学具有相对独立自主办学权的二级学院,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1983年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命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的报考条件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院校简介
上海美术学院拥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5个一级学科,其中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美术学列入Ⅲ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并纳入高水平学科建设学科,设计学列入Ⅰ类高原学科建设项目。
上海美术学院现有中国画、绘画、雕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城乡规划10个本科专业。其中美术学、环境设计、雕塑、视觉传达设计四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画和数字媒体艺术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下设8个教学系、1个“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首批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艺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陶瓷、玻璃、版画、数字艺术、综合材料、首饰、漆艺、织绣等工作室,承担美院的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二、报考条件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的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同等学力人员,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4),并通过8门以上相关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的考试(须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自学考试成绩通知单),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②同等学力报考需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③同等学力考生不可跨专业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三、上海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⑴.081300建筑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建筑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上海美术学院培养。
本学位点强调“技艺融合”的特色,下设“建筑艺术设计与跨界创作”、“营建技艺研究与遗产保护”、“城乡空间营造与地方重塑”三个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专职导师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绝大部分导师有博士学位,一半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及访学背景。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学术力量雄厚,立足上海构建地域性与国际化的特色,扎根于精深传统文化,展现世界大国神韵。本学科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建筑与艺术院校相关学科长期保持密切的学术交往。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长三角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特点,肩负为上海造型、为中国塑人、为世界创美的学科使命,充分利用既有的国际化优势,培养具备较高艺术与人文素养,传承历史文脉,关注国内外社会及文化发展方向的建筑学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人才。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国际都市文化发展任务,注重培养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建筑学科基础理论及实践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建筑学科前沿发展状况或创作实践发展特点,具备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及创作能力,具有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建筑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建筑艺术设计与跨界创作
本方向为学科特色方向,并对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着重关注建筑设计与创作过程中“艺术特质”和“人文特质”的理论基础研究,实践过程中跨学科的设计协同,以及探讨如何与“艺术”结合的设计方法研究。
02.营建技艺研究与遗产保护
本方向结合建筑技术科学和建筑遗产保护及其理论的相关内容,着重关注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其“技艺融合”的技术研究,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历史建筑保护、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03.城乡空间营造与地方重塑
本方向为学科特色方向,对接城市设计及其理论方向,衔接城乡规划学科,并紧密联合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重点学科。注重探讨城乡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探讨把公共艺术运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以及探讨城乡空间建设与更新改造实践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
⑵、130100艺术学理论(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在一级学科下招生及培养,目前该学位点由上海美术学院与上海电影学院共同招生和培养。本学位点下设“近现代世界艺术史研究”“国际化城市艺术管理体系研究”“中国艺术史论研究”和“视觉文化与艺术创意”四个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5人,博士生导师16人(含校外特聘专家)。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60%,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64%。学科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本学科以建设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上海学派”为目标,依托上海城市影响力、“海派”文化传统和上海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优势,旨在培养能够传承历史文脉,把握国内外社会及文化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学术研究能力的艺术理论研究或艺术创作研究的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以及上海地区经济建设、艺术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艺术学理论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01.近现代世界艺术史研究
主要聚焦近现代以来中国艺术史与欧美、亚洲艺术史的不同发展轨迹、风格特色的形成等,以及中国艺术与其他国家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02.国际化城市艺术管理体系研究
围绕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软实力而发展出来的艺术展览与策划、艺术市场、艺术金融等一系列艺术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
03.中国艺术史论研究
包含艺术史观念、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艺术史学术史和跨门类、跨媒介和跨学科的艺术历史。重点关注不同历史阶段跨门类、跨媒介和跨学科的中国艺术历史研究和书写。
04.视觉文化与艺术创意
“以视觉文化、创意思维、城市空间创意、科技赋能为核心的艺术创意教育和研究体系”。重点关注艺术价值与文创思维、艺术空间、跨界创意、地方创生与区域影响等。
01、02方向在上海美术学院培养,03、04方向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
⑶130400美术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在一级学科下招生及培养,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教育高地,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等级A-(并列全国第五)。
本学位点下设“美术学本体研究”、“当代美术创作研究”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共有专业教师82人,博士生导师44名(含特聘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基于海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研究等领域,培养能够传承海派美术历史文脉,关注国内外社会及文化发展方向的专业美术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人才。秉持国际性、开放性、在地性的格局,建构“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为上海造型、为中国塑人、为世界创美,实现“深美中国”的发展理念。
本学科注重建立学生美术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传授基础理论以及实践方法,紧跟美术理论前沿发展状况和创作实践发展特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国际都市文化发展任务,培养传承海派文脉、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美术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一、美术学本体研究
以都市文脉传承为特色,立足美术史论基础研究,以经典传承为导向,以趋时务新的视野,研究在美术史论和美术创作领域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问题,构建都市历史文脉传承体系。通过对近现代相关史料文献系统梳理和挖掘,建立美术创作的语言、方法和形式的理论创作体系,服务于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形象建设。
01.美术史论
02.绘画技法材料研究
二、当代美术创作研究
以海派美术创新为特色,立足美术创作综合研究,以文化创新为导向,构建国际都市艺术形象造型语言体系。承担引领创作地缘特色文化样式的使命,在先进文化观念引领下推进艺术形式当代性的探索;建立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对话机制,构建交流与传播互动的平台。
03.中国画
04.油画
05.雕塑
06.版画、摄影
07.书法篆刻
三、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基于“地方重塑”公共艺术的宗旨,立足跨学科前沿研究,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建构国际都市公共艺术服务系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质,以艺术的语言和方式,缓解矛盾,解决公共艺术相关问题。
08.公共艺术
⑷.130500设计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设计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在一级学科下招生,在上海美术学院培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本学位点下设“上海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市营造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市造物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数字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专任教师8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的教师达75%,博士生导师25名(含特聘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
本学科秉承“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的发展理念,依托上海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特点,旨在培养能够传承历史文脉,关注国内外社会及文化发展方向的专业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人才。注重培养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和设计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实践方法,了解设计理论前沿发展状况或创作实践发展特点,具备独立的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以及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适应设计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一、“上海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该方向依托都市文化背景与需求,在中国设计文化以及百年上海设计历史的挖掘和梳理基础上,着眼于当下以及未来的都市视觉设计趋势,培养为解决上海国际性大都市中“设计文化”问题的史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级或高层次专门人才。
0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二、“都市营造”理论与实践研究
该方向依托都市文化背景与需求,在中国营建技艺以及上海百年空间设计历史的挖掘和梳理基础上,着眼于当下以及未来的都市空间设计和传播趋势,培养为解决国际性大都市空间“营造”问题的史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级或高层次专门人才。
03.环境艺术设计
04.会展艺术与技术
三、“都市造物”理论与实践研究
该方向依托都市文化背景与需求,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上海百年工艺历史的挖掘和梳理基础上,着眼于当下以及未来的都市手工艺设计趋势,培养为解决国际性大都市中从传承到再生的“造物”问题的史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级或高层次专门人才。
05.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
06.壁画艺术设计
四、“数字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该方向面对大数据、智能化等高科技时代的特点,依托都市文化背景与需求,着眼于当下以及未来的都市数字设计趋势,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新型生活方式构建,培养为解决国际性大都市中“数字创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级或高层次专门人才。
07.数码交互艺术(艺术类)
08.数字信息设计(非艺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