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①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指导作用;
b.解释作用;
c.预见作用。
②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a.动力作用;
b.诱导作用;
c.激发作用。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飞跃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a.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咨询热线:400-103-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