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过程
来源:考研招生网 编辑:考研君 2020-02-21 09:34:52

  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常考点,易出辨析题】

  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 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3)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一,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深刻。正如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第二,感性支撑下的理性丰富。正如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理解有内容。

  4.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知识延伸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与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必要性: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表面肤浅;理性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内在深刻。因此,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并接受理性的指导。

  2. 基本条件:第一,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必要性: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第二,从

  理性认识本身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易错提示

  理性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说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2. 基本条件:第一,理论要尽可能正确;第二,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三,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知识延伸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形成思想(物质变精神);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实现思想(精神变物质)。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

  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1.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

  2. 非理性因素的类型及其作用:

  (1) 狭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具有自发性、非逻辑性,对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精神动力的作用。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2) 广义的非理性还包括人的灵感、顿悟、直觉和幻想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其作用是借助少量事实,通过创造性联想而快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使认识活动发生非逻辑的跳跃式上升。

  易错提示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袁隆平说:灵感使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可出各种题】

  相关链接

  这一组考点,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容结合,可出大题。

  (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之,人类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就客观而言,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第二,就主观而言,主体的生理状况、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总有局限性。

  (二)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要考点】

  1.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相符合,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符合;这个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客观实践发展而发展。

  易错提示

  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2. 割裂认识与实践统一的“右”的错误和“左”的错误:右倾是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践,左倾是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两者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 创新的认识论基础是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事物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进行创新。

  考点点拨

  创新的哲学基础还有:创新的唯物论基础是意识能动性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创新的辩证法基础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2. 创新的意义:

  3. 创新的类型及其关系:

  (1) 理论创新: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及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提升,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2) 实践创新:是人们变革客观世界活动的创造性发展,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3)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4. 创新的基本要求:

  (1) 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从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 必要前提是增强创新意识。无论何种创新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下一篇: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质变与量变及肯定与否定
主页 > 考研政治 > 马原 > 正文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