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为现名。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一些主要天文研究机构和天文仪器研制机构大多由紫台开拓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紫台是以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与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是全国最早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最早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一直以来是我国天文学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设有4个研究部,研究方向从应用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行星与行星系统、太阳与日球物理、恒星与恒星形成、星系和宇宙学,到射电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以及天文技术与方法,涵盖了天文学学科的方方面面。
4个研究部各自运行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并运行7个野外业务观测台站,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多个省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和云南重点部署大型光学巡天望远镜阵列,推进空间碎片监测研究系统建设;在江苏盱眙,紫金山天文台拥有目前我国唯一专用于近地小天体监测的地基光学望远镜。面向天文学重大科学问题,紫金山天文台在青海德令哈拥有我国最大的亚毫米波望远镜,目前正在开展“银河画卷”巡天。紫金山天文台还在联合国内其他单位开拓南极天文事业,在南极大陆最高点建立天文台,利用该处全球最佳地面台址优势,开展光学、红外和太赫兹特色天文学研究。在空间天文方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成功研制并正在运行我国首颗天文科学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自然杂志评价为:“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时代”,该项目入选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017年新年贺词和十九大报告。中国首颗探测太阳的科学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研制,预计在2021年底发射上天。
紫金山天文台拥有一支学科方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现有80多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64名,包括在岗的全职院士1人,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入选QR计划,1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8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2人获聘中科院特聘研究员,24人入选中科院BR计划。从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生获奖情况来看,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在国内天文学教育领域名列前茅。
2018年,为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力度,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2.5米口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作为“双一流”科研平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2022年建成后,将是北半球具备最高巡天能力的光学时域巡测设备,预期可以在时域天文、太阳系天体普查、银河系结构和近场宇宙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通过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均逐年提高,2020年共招收89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56人。目前紫台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260余人。
紫金山天文台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大学和研究所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其中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经常性的人员互访活动等。
紫金山天文台还为在学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学习、体育、文娱、生活设施和标准间公寓,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可获发表论文奖金;在学期间,享受医疗、保健、节日等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