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那么上师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究竟是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18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学校现有各类研究生近9000人。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教授杨剑龙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著有《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鲁迅的乡土世界》、《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新世纪文学论》等,并从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金牛河》(台湾繁体版《汤汤金牛河》)、散文集《岁月与真情》、诗集《瞻雨书怀》与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
教授梅子涵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著有《儿童小说叙事方式论》、《梅子涵儿童文学评论集》等,并从事儿童文学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女儿的故事》、《我的故事讲给你听》等。
教授薛毅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鲁迅研究、都市文化理论研究,著有论文集《无词的言语》、《当代文化现象与历史精神传统》等,主编《现代语文读本》、《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鲁迅与竹内好》、《陈映真文选》等。
教授刘忠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著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等著作。
教授董丽敏博士致力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文化研究、传播媒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著有《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902-1932)》、《想象现代性》、《激流中的呐喊》等。
教授黄轶博士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研究、生态文学研究,著有《传承与反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现代启蒙语境下的审美开创——苏曼殊文学论》、《风雨饮冰室:新会梁氏家族文化评传》、《中国当代小说的生态批判》等。
教授钱文亮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诗研究、胡风研究,著有《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新文学运动方式的转变》、《胡风年谱》、《诗神的缺席与在场》等。
副教授陈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论文有《“物恋”与“写作”——再论沈从文的物质文化研究》、《再论路翎与〈财主底儿女们〉》、《穆旦“新的抒情”实践及其诗学意义》、《西南联大时期王佐良的诗歌实践》等。
副教授刘畅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有专著《多维视野下的文学经验与文化反思》,论文《“志怪”传统与中国当代的网络小说》、《经典再生产及其文化症候》《“五四”语境中的基督教新文化运动》、《晚清政治小说与普罗小说的同质化特征》、《经典再生产机器文化症候》、《90年代以来的都市叙事及其电影改编》等成果。
副教授冷嘉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思想文化研究,有《大风雨中的漂泊者——从1942年的“三八节有感”说起》、《新秧歌剧的乌托邦叙事》、《作为社会症候的中国当代“小资文学”——以安妮宝贝为例》等成果。
副教授王小平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有专著《光复初期赴台知识分子初探》,论文《传统与现代之间:论白先勇的长句书写》、《现代者的“心学”之思——鲁迅〈伤逝〉新论》、《“五四”文化精神的另一种传承》等成果。
副教授黄清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有专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发表论文《从文字到电影:走入都市的小王子》、《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等。
副教授何明敏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话剧研究、电影与城市文化研究,代表性论文有《对近年“京味话剧”的深层解读》、《论〈茶馆〉的经典化》、《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摩托车青年形象》、《京味话剧中的当代胡同市民形象解读》等。
副教授朱军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论研究、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成果多篇。
副教授王贺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献、都市文化、数字人文等领域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转向”》《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70年:回顾与前瞻》《“数字人文”如何与现代文学研究结合?》等。
本学科获得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杨剑龙)、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杨剑龙)、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杨剑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刘忠)、胡风年谱长编(钱文亮)、“重写文学史”思潮与新时期上海批评家群体(刘忠)、媒介转型与当代青年文学研究(董丽敏)、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1902-1932)(董丽敏)、中国当代小说生态批判主题研究(黄轶)、中国当代生态批评研究(黄轶)、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叙事研究(1949—2015)(何明敏)、晚清文学儒家乌托邦叙事研究(朱军)等,并获得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上海教委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多项,还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上海世博会项目等。
本学科已在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研究、儿童文学研究、鲁迅研究、胡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新诗研究、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研究、性别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生态批评等方面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并开设有相关课程。
本学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大多从事编辑、记者、文秘、教师等工作。
以上就是《上师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究竟是考什么呢?》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的相关信息,请关注考研招生网,祝大家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