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各家教育思想分析
来源:考研招生网 编辑:wgm 2023-01-03 14:45:13
  23考研已经结束,2024考研复习可以开始了,很多准备报考教育学专业的同学想知道教育学考研知识点有哪些,学姐为大家整理了2023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各家教育思想分析,帮助大家了解中国教育史的各家教育思想,了解儒家、法家等各类教育思想,给备考的小伙伴一些参考,跟着学姐一起来看看吧。
2023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各家教育思想分析
  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思孟学派: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思孟学派,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封建统治者尊他为“亚圣”。孟子根据子思的“中庸”和“诚”的思想,建立起儒家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所说人性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发源于人先天就有的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从该哲学思想出发,加上他的“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孟子在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保民心”,此为“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保民心”最有效的措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人虽先天具有善心,但只是一种端倪,人的贤与不肖、智与愚之分,决定于对这种善的存而养之,扩而充之。教育的作用就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根据他对教育作用的看法,确立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孟子认为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孔子已开其端,孟子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了。
  (4)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修养。“万物皆备于我矣”,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依此,对“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不向任何权贵低头,还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与以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培养,一股凛然正气。
  孟子以为要实现这一人格理想,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于此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
  1)持志养气:“志”指的是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气”是指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后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立志多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气”与“志”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在孟子看来,人只有做到明道不移,集义(行每一件当为之事)既久,浩然之气就会应然而生,所以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人的精神世界是“养”出来的。
  2)反求诸己: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当自己的行动未得到他人的认可时,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认为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能自觉为善、自觉拒恶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3)动心忍性:孟子非常重视意志锻炼,认为认得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要经过多次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进步与提高,担负重任。他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将善端发展为善性,必须控制人的耳目之欲,存心养性实际上强调的是运用理性的作用,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存养的目的:将善端发展为善性。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要熟练掌握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他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于是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据此主张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文献典籍和已有之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有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1)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荀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形势,对孔子六经进行了继承与改造,完成了孔子以后孟子所不及的传经事业,是孔子以后的传经大师,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从历史来看,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继续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有了经典教科书。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批判“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他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他认为应当区分人的先天努力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尽管性与伪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二者也是联系与统一的。
  “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进而对社会的改造。
  他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从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他对此很乐观,认为只要学习和教育,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他还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积靡”。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它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3)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
  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和他礼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这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而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
  他根据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认为俗儒“徒具儒者外表”,对“先王”之道,对礼仪仅会做教条诵读而已,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对自己未能解决问题承认无知,不自欺欺人,显得坦荡;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知识渊博,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的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能有效治理国家,显然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这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
  (4)以“六经”为教育内容:
  在荀子看来,教育内容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以《礼》为重点;他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故《书》者,政事之记也;《诗》者,中声之所以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之教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毕也。”传六经以为后代之教育也,影响深远。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荀子看来,学习过程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第一,闻见。荀子认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知识的来源,不同感官与不同事物相接触形成不同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成为可能。但闻见只能反映事物的“一隅”,无法把握整体,且又因主观因素影响而易产生错觉,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向“尽其礼”阶段发展,即“知之”。
  第二,知之。荀子认为人应该在闻见基础上求“知”。求“知”是指学习要运用思维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他重视思维,即知的作用。找出一些发挥这一功能的方法。求“知”的过程有两种方法,一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即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比较,二是“虚壹而静”,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第三,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最高阶段,对于学、思而行的知识的验证是否可靠,只有行,才能使“知”真正算明了。“学至于行而止矣”,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知识最终将在实践当中得到检验。
  (6)论教师(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他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把教师提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
  3)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三、法家的教育思想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秧认为人都贪生怕死、好逸恶劳,韩非认为人的行为总是从私心私利出发,认为人可以拼命地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
  法家认为一味用感化教育,只是一种姑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不得为非,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有一定的道理。但忽视了自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2)“以法为教”:
  为了推行“法治”,法家从历史进化的思想出发,要求废除旧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儒家的仁义之教。商鞅提出了以“耕战”为基本内容的法治教育,以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主张以法家思想作为“壹教”,以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一的政治需要。韩非子主张的“以法为教”是全民性的,这种人为教育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思想是可贵的,但他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更忽视了教育并不等于法律,贬低了教育的作用。
  (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韩非子认为,除了法律教育以外,不要其他教育,除官吏以外,不要有其他教师,明确提出了“以吏为师”,表达了法制教育的实现手段。“以吏为师”重在吏而不在师、在法而不在教,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子不仅反对儒家教育,对当时诸子私学教育也完全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各家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实行法制教育的地位的确立,故明确提出“禁二心私学”的主张。
  (4)评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
  尽管法家的不少主张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法家对传统教育持否定态度,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所采取的的教育措施就是否定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并进而否定学校教育。法家主张绝对的“性恶论”,只讲法治而弃置人治,实际是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法家教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导致文化上的专制主义,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
  最后,关于2023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各家教育思想分析的内容,学姐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到这里了。如果还有其他考研考试相关内容想要了解的,就请登录高顿考研频道看看吧。2024考研备考已经开始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努力备考,祝大家考研成功。
  【2024考研备考已开始,现在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免费领取全年学习资料】
下一篇:2023中国教育史考研高频名词解释汇总整理
主页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正文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