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来源:考研招生网 编辑:zhuyinying 2023-02-08 16:28:48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考研的重要科目,不论是师范生,还是跨专业考研的同学,都绕不开中国教育史。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考点,更充分地复习备考,学姐整理出了2024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请注意查收哦~
2024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约前179年一约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汉景帝时曾为博士。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二、《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汉武帝即位后,有意从汉初的“无为"政治过渡到“有为"政治,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咨询,董仲舒连对三策,史称《对贤良策》、由于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的建议成为汉代的三大文教政策,其中“独尊儒术"是核心。三大文教政策,可以视作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
  三、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的人性论打破了先秦原始平等的人性论,并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两气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认为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
  1、“仁气”:是指人性中那些促进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
  2、“贪气”:是指人性中那些抵触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
  他又将人性和善区别开来,善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人性与善的关系是可能性与实现性的关系,性是善的可能性和内在工具,善是性在教育条件下可能转化成的一种结果。而善的成分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二)三等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明确将人性分为三种:
  1、“斗筲(shāo)之性”:为下品,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是“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
  2、“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但却不可能成为圣人。教育对中民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3、“圣人之性”:为上品,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其他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四、论道德教育
  (一)德育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
  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理想中,虽然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所谓"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二)德育内容:“三纲五常”为核心
  “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实践等相关的观念,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结合的纲常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三)德育原则和方法
  1、确定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
  “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董仲舒认为个体行为的动机比行为的效果更具有道德价值,对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凸显了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权利的尊重,“义”凸显了个人对社会及其他个体的责任与义务。董仲舒要求人们从尊重他人的价值与权力出发,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宽以容众,这实际是对先秦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3、提倡“必仁且智”。
  在道德修养中必须做到“仁”与“智",即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4、“强勉行道”,
  强调品行的积累,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行就能够8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
  本文内容由学姐手动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以上就是有关【2024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的相关介绍,23考研备考已经告一段落,24考研的小伙伴们可以开始了解相关情况,收集考研资讯,制定备考计划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考研信息,都可以登陆考研招生网查阅,超全资讯等你了解!
  另外,学姐还为2024考研的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备考礼包,包括真题资料、心得经验、高分笔记、择校推荐等,免费名额数量有限,点击下方蓝色图片速度领取!
相关阅读

下一篇:2024中国教育史考研重要考点: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主页 >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 > 正文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