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考研的重要科目,311教育学硕综合和333教育综合都会考核中国教育史。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了解考点,充分复习备考,取得更高的成绩,学姐整理出了2024中国教育史考研重要考点: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快来学习吧!
一、《大学》
(一)概述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明“大学之道"一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二)主要内容
1、三纲领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1)“明明德"。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
(2)“亲民”。这是高一一步的目标。儒家要求凡事都要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朱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
(3)“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指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三纲领"表现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层层递进,表现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2、八条目
为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一步提出“八条目”,即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格物、致知。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思想和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被视为“为学人手”或“大学始教"。格物指穷尽思维之理,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致知则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指获得知识,旨在综合得到最后的启迪。
(2)诚意、正心。诚意是指深人人的意志与情感之中,不自欺,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正心是指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区别在于:诚意主要指人的意念、动机的纯正;正心则要求摆脱情绪对人认识和道德活动的影响。
(3)修身。是人的一种综合素养形成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4)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是从修身自然引出的,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而平天下又是治国的扩大。
“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中庸》
(一)概述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需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二)主要内容、
1、“尊德性”“道问学”
《中庸》指出,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
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尊德性”,或者“自诚明,谓之性”。
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道问学”,或者”“自明诚,谓之教"。
无论是"尊德性”还是“道问学",都说明人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其本性,向内省察以有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含义
《中庸》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一学、思、行的发挥和完整表述。
(2)与朱熹的关系
学、问、思、辩、行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与途径。朱熹曾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重要规定。
三、《学记》
(一)概述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二)主要内容
1、教育作用
(1)教育与社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培育人才,以教化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风美俗。
(2)教育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即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墊,党有庠,术(遂)有序,茵有学。”它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
(2)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3)视学与考试:天子须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规定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查,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3、教育教学的原则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人而备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时”即按照学生的年岭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孙”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要符合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如果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藏",即正课;所谓"息",即课余。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劳逸结合。
(8)教学相长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后引申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4、教育教学的方法
(1)讲解法。讲解应当“约而达"(即语言简约而意思通达)。“微而臧”(即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罕譬而喻”(即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该先易简、后难坚,遵循问题的内在逻辑。而问答则应该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安排必要的练习,更有规范地且逐步地进行练习。
(三)评价
《学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它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
四、《乐记》
(一)概述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主要论述了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一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丘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出现于战国初期。它的出现意味着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反映了儒家"仁政"“德政"的政治思想。
(二)乐的内涵和作用
1、内涵
儒家的乐教既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2、作用
(1)人的陶冶和感化:使人认识深刻,情感丰富。
(2)国家政治与伦理:维护社会安定,净化社会风气。
本文内容由学姐手动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以上就是有关【2024中国教育史考研重要考点: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的相关介绍,23考研备考已经告一段落,24考研的小伙伴们可以开始了解相关情况,收集考研资讯,制定备考计划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考研信息,都可以登陆考研招生网查阅,超全资讯等你了解!
另外,学姐还为2024考研的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备考礼包,包括真题资料、心得经验、高分笔记、择校推荐等,免费名额数量有限,点击下方蓝色图片速度领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