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汇
词汇的记忆需要覆盖备考全程。建议考生一边继续进行大纲单词的巩固记忆,一边积累、夯实真题中的生词及熟词僻义,并结合APP进行巩固记忆和检测。此外,本阶段需要结合写作的学习,精准记忆、拼写写作常用词汇。
(2)阅读
进入强化阶段后,阅读理解的学习需要从题型专项训练转向完整篇章的综合练习,将解题方法正确且熟练地运用到真题当中。在日常练习中,建议考生在完成一篇真题练习后,将错题进行标记,并分析错题的错误原因,分析是哪一个解题步骤出现了失误,并针对错误的步骤进行反复思考和练习。在积累了一定量的错题后,分析哪类题型经常出错,并重点加强该题型的训练。
此外,在强化阶段,建议考生有意识地提升阅读理解的做题速度。刚开始进行完整篇章练习时,可不关注做题时间,但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建议开始进行限时训练。可先以25分钟/篇的速度练习,通过练习15年阅读真题(最新2年的真题建议留作冲刺阶段再做演练),最终将单篇做题时长控制在20分钟之内。
(3)写作
本阶段写作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把基础阶段积累的短语、词汇和句式填充到写作框架中,或者通俗地讲,就是“让英文表达跟上中文构思”。建议考生开始全面学习各类型大小作文的段落模板,并学会如何结合模板写出符合常理、满足考官期待的作文。
以建议信类小作文为例。考生需要训练以下基本能力:①根据题目要求,构思全文的三段汉语提纲;②结合建议信的万能模板和自身的语法与词汇能力,完成文章的写作。对于有更高分数追求的考生来说,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建议信模板,也可以通过适当使用难度较大的词汇或语法来彰显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
此外,在本阶段的备考中,有目的地背诵万能素材非常有必要。以科技类大作文为例,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科技的便利”“科技的危害”“科技的利弊”,通过背诵特定的万能素材或万能段落,考生可以快速提升写作效率和速度。
(4)完形填空&翻译&阅读新题型
强化阶段,考生应开启完形填空、阅读新题型和翻译三个板块的学习。学习中要抓住这三大板块的解题逻辑,注意不要死磕细节语义。
完形填空本质上考查篇章“粘合剂”,千万别被20个选择填空吓住,记住“整体大于局部”的解题逻辑,即先通读文章,抓情感基调(文章在批判还是赞扬)。在遇到需要选择连词的题目时,观察挖空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是转折关系(but/however)还是递进关系(moreover),根据逻辑关系选择正确选项,以此类推,完成全部题目的作答,像拼图一样把逻辑链条接上。
阅读新题型应重点训练“跳读定位”能力,各类题型都遵循“首尾句藏着钥匙”的规律,段落首句往往点明主题,末句常带结论,中间例子、数据都是佐证,读的时候勾划重复出现的名词短语,这些都是隐藏的线索。
翻译切忌追求字字对应,应学会“主干拆解+语境适配”,即先把勾画出句子中的主谓宾,再把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这些修饰成分用括号括起来单独翻译,最后按中文习惯组合各部分,例如英文里后置的“which引导的从句”按照中文的逻辑应提到名词前面翻译。
三大题型共通秘诀在于“真题即教材”,建议把近十年真题中的完形填空当作精读材料,边做题边用荧光笔标出转折词、因果词,培养对逻辑信号的敏感度;新题型可重点练习2015年后的七选五,练习时用不同颜色标注论点句、例子、数据,训练快速抓文章骨架的能力;翻译每天精练两句超长难句,重点关注定语从句嵌套(比如which引导的从句里面套着who引导的从句)、被动语态变主动这些高频考点。最后要建立“错题词库”,把完形中经常混淆的固定搭配(如take effect生效、make sense合理)、翻译常栽跟头的学术词汇(如hypothesis假设、mechanism机制)进行单独整理,利用碎片时间反复复习。对于这三类题目,强化阶段的重点不在于刷题量,而应通过少量的核心真题吃透整体的命题逻辑;不应机械地训练,而应侧重解题思路的提升。
咨询热线:400-103-8883